1、选择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寻根祭祖”体现的是血缘宗法传统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所以答案选B,A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制度与血缘无关, C D两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今天像寻根认祖、续家谱、祭祖、家族观念、祠堂、父辈称呼等依旧存在,这正是宗法制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汉字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的原因不包括
A.汉字自身的特点
B.书写工具的改进
C.知识群体的形成
D.统治阶级政治的需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用排除法,A、B、C三项正确,故选D。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西周时期,统治者极力推行的宗法制
A.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
B.以血缘排斥政治关系
C.削弱了世卿世禄特权
D.便于选拔、考核官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土地、财产继承的矛盾,进而有利于内部团结,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既是血缘关系优势君臣关系。答案为A。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各层面的文明都逐步传入我国。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中西文明交流是不平等的,中国处在明显的弱势的一方、带有被动性。这次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转型。
——摘引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六十年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东周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具体内容并指出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最重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概述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学习历程。(6分)
(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并分析面对“欧洲体系的崩溃”促使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4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4分)
参考答案:(1)经济根本变革:铁农具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分)
影响:推动中国历史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2分)
(2)历程: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2分)
康、梁维新派、孙中山等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分别领导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动摇或结束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2分)
陈独秀等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后又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进程。(2分)
(3)事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2分)
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积极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国家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联系日益密切;美苏争霸给西欧各国造成巨大的压力。(2分)
(4)民主政治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经济成就: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东周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的掌握。回答时主要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回答,紧扣题目要求“东周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具体内容”,从生产力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等方面归纳总结。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度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的掌握。回答时注意题目的提示“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然后联系所学过的有关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与理解,回答第一小问时,主要联系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分析解答。回答后一问时,主要从欧洲力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国际地位的变化等方面归纳总结。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成就的分析与掌握。首先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具体内容是民主政治及经济建设成就。回答时注意先后顺序及分值的 要求,做到精简、条例。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传统农业的形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东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成就;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欧洲地位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A.禹死后启继位
B.建立武装
C.设置官职
D.制定刑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夏建立后,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王位的世袭取代了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与题干中的信息“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相符,可判断其依据为A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