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右图中人物在2000年的世纪之交曾被西方主要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他离开我们已有一百多年,但其学说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他的主要贡献是

A.创建“正义者同盟”
B.创办《新莱茵报》
C.创立马克思主义
D.领导巴黎公社革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是对马克思贡献的考查,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贡献是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价】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历史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提出的时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首倡和积极推动,国民党蒋介石在日本侵略严重危及其统治的现实逼迫下,为共同抗日而实现的。但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调整了对内政策,由联共抗日转变为积极反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把抗日战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阶段看待的。进行抗日战争,不仅要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还要为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毛泽东……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朱燕娜《浅析二次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提出背景》
材料二?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上,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也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毛泽东提出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该理论政治制度的特点在创立新中国时是如何实践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看,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创新精神?(2分)
参考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本侵华;国民政府调整对内政策。(2分)
目的:民族独立,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2分)
(2)特点:政权上,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阶级的联合专政;经济上,国营经济为主体的各种经济并存发展;文化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3分)
实践: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1分)?
(3)精神:具体国情与革命理论相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2分)
本题解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对材料信息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提出的时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条件下,……但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调整了对内政策,由联共抗日转变为积极反共。”可归纳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为民族危机、日本侵华,国民政府调整对内政策;据材料“进行抗日战争,不仅要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还要为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即可归纳出毛泽东提出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民族独立,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对材料信息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各种合作经济,也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可从政权、经济和文化概括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该理论政治制度的特点在创立新中国时的实践为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对材料信息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答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的角度看,综合分析出毛泽东对理论的创新精神,可通过综合上述材料,提炼出具体国情与革命理论相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最先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手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人物是?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赫鲁晓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列宁在1921-1928年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最早提出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该体制忽视了了市场的作用。赫鲁晓夫对经济进行了改革,但不是最早。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是我国为纪念第一国际成立一百周年而发行的纪念邮票。
第一国际?(?)
①是第一个国际胜的工人联合组织?
②积极支持当时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领导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A.①②③
B.②⑤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诞生在十月革命后的俄国,④的叙述显然与史实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护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全集》第42卷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发展私有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有关问题,只要对教材熟悉,便可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