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属于1927年中国社会演变特征的是(? )
①国民革命运动由胜利到失败
②中共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③国共关系由合作联合到分裂
④形成国民政府与维埃共和国对峙局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1927年是中国历史演变中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国民革命运动由胜利走向失败: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中共打响厂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并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于1931年。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三次反思是……何以在大胜利中又大失误。”其中的“第三次反思”是在
A.解放战争胜利后
B.“大跃进”运动后
C.“一五”计划完成后
D.“文化大革命”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归纳分析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三次反思分别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因此AB不符合“在大胜利中又大失误”,排除;而B不符合“大失误”。结合所学史实可得出第三次反思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D符合题意。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古代中国“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夏、商、周);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言必称三代”说明秦朝和两汉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子曰诗云”强调诸子百家和唐朝诗歌对中国文化影响绵长
C.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D.古代文学呈现古典与高雅的趋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选项,A项不对,题干三代指夏商周,而不是A项中所指。“子曰诗云”中的子是指孔子,诗是指诗经,其实是泛指儒家思想,B项解释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古代文学特点,D项和题干没有关系。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子曰诗云”的真正含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大臣进行了一番争论。
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 “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是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五月,辛末,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9分)
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4分)
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2分)
参考答案:(1)许多大臣主张采取强行内迁的政策,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李百药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护府管辖;温彦博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同时教之礼仪。(9分)
(2)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还告戒他们守法。这样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4分)
(3)反映了唐太宗决策过程中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善而从的作风。(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相关知识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总之,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件,是将五胡乱华以来一千多年外族统治根本铲除;第二件,是将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且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会,的确是由人民一种根本觉悟,经了很大努力,方才做成。就这一点看来,真配是上“进化”这两个字了。
——摘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小题1:这一时期有哪些斗争推动了这两项事业的完成?(6分)
小题2:分析评论梁启超的上述观点。(9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等。
小题2:肯定:认识到推翻清朝统治和君主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巨大进步,(3分)认识到国民觉悟是推动政治进步的重要条件。(3分)
批判:狭隘的民族主义(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