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我们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管理下的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的一种形式。就某些形式和内容看来看,类似国外的“出口加工区”,但我国的经济特区不仅搞出口加工,还搞各种行业的综合经营。就是说,即办工业,也办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同时还办文化、教育、科研事业,以及农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而总的原则是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各产业的全面发展。
——穆中魂《从深圳经济特区看我国对外开放政策》
材料二?除现在的经济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但如果将来沿海地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有了条件,收入就可以高一点,消费就可以增加一点,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要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大家要考虑。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材料三?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经济特区具有哪些特点?(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4分)
2、结合材料二及相关史实,说明我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4分)并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4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4分)
4、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关史实,谈谈我国 “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并列举其所取得的两项成就。(4分)
2、判断题 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3、判断题 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来炼钢。你认为这个场景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在20世纪
[? ]
A.40年代末
B.50年代末
C.60年代末
D.70年代末
4、判断题 每逢元旦,《人民日报》都会发表一篇辞旧迎新的社论,即元旦社论(也称“元旦献辞”)。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权威性,敏锐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下列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元旦献辞标题,其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
B.1958年——《乘风破浪》
C.1978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D.1984年——《勇于开创新局面》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2008年上海)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回眸这30个春秋,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法制创新和对外开放使中国的思想、政治、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
(1)30年前的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的署名文章,开启了真理标准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这场讨论,指出这是一场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大讨论,并进一步强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