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货往来,昧旦永日”等信息,可知唐朝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故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金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直到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
点评:冶金业发展的历程。
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20分)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8分)
材料二 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素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索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城社会变迁》
(2)据材料二,运河的开通对当地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材料三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吴月娘出了三钱银子请大家吃螃蟹……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3)有学者依据上述材料,认为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6分)
参考答案:
(1)漕运畅通;手工业部门众多;商业繁荣;受运河兴衰影响大。(4分)
(2)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民间信仰多元化;改变了社会习俗和生活观念。(6分)
(3)评价:观点不正确。(1分)明中叶以后,白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1分)
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要注意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文学作品有虚构成分,作为史料使用要慎重。(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状况的掌握。回答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如材料“……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状况。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河开通影响的认识与掌握。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素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索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揭示了在文化、信仰、风俗方面的变化。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与理解。联系所学可知,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故所谓“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的观点是错误的。历史研究要靠历史遗迹、遗物、历史专著等文献,文学作品属于艺术,可信度不高,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只可作为旁证应用而已。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赞美的是我国古代陶瓷业中的(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珐琅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唐代这一信息可以排除D项清朝的珐琅彩。根据“越窑翠色”可以判断为青瓷。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陶瓷业成就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1835年6月格拉斯哥印度协会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信件):中国行雀垄断贸易,压迫英商,且常常发生破产事件,而广州英商又无生命财产保障,这些,都妨碍英国对华贸易,不符合相应于中国的庞大市场与英国开放贸易自由的机会……我们认为陛下政府倘在中国沿海取得一个或几个岛屿,作为进行贸易的基地,以避免中国政府的勒索、控制和烦扰,则必将对于我们的对外贸易大有好处。
之所以出现材料中所谓中国政府“压迫英商”“勒索”“控制与烦扰”这种现象的根源,最准确的理解是
A.清政府奉行“天朝上国,不须借外夷互能有无”
B.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中国的自然经济的影响
D.清政府的政治腐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时间“1835年”可知,这是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事情。中国政府对英商的压迫并不能得出清政府奉行“天朝上国,不须借外夷互能有无”,所以排除A。材料也没涉及到了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也没讲到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所以排除B、D。清政府对英商压迫的根源一般从经济角度思考,也就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