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材料二?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康有为代拟奏折?
材料三?“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 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四?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了这两位先生。?--陈独秀
请回答:
(1)四则材料分别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阶层的观点?(4分)
(2)材料一阐述了什么主张?有何意义?(5分)
(3)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思想主张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5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具体内容。(3分)
(5)据上述材料,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3分)
参考答案:(1)地主阶级抵抗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4分)
(2)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开端。(3分)
(3)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2分)
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们的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3分)
(4)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分)
(5)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3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的内容和出处回答:材料一出自《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材料二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材料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材料四陈独秀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代表人物。
(2)魏源的《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林则徐、魏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们开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新的一页。
(3)据材料二“立宪法开国会”概括康有为的思想主张;维新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们的觉醒。
(5)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二、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材料四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点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如果把魏源、张之洞、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作为共同专题来研究,能够确定的最佳主题是(?)
A.近代思想探索主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
B.政治变革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经济结构变动催生了社会思想领域的变革
D.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思想界的必然选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如果把以上人物作为共同研究的对象,主题是近代中国人民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的选择的逐步深入发展,包括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不懈探索的历程。BCD项表述片面。故选择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袁世凯复辟帝制野心日渐暴露后,极力反对其复辟帝制的有
①孙中山 ②梁启超 ③蔡锷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
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B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C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D组:毛泽东和邓小平
请回答:
小题1:指出A、B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4分)
小题2:促使C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6分)
小题3:D组人物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做出了哪些巨大的理论贡献,试各举一列。(4分)
参考答案:(1)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分);B资产阶级思想(或资产阶级政治学说)(2分)
(2)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的反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6分(答对3点即可)
(3)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邓小平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4分)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李鸿章和曾国藩属于近代洋务派的代表,梁启超和孙中山属于维新派、革命派的代表,前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者主张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其原因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的反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
(3)毛泽东和邓小平属于中国共产党的两代领导人,前者提出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后者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是属于大跨度、高概括”问答题形式。此类题型是以某一历史问题为求答对象,考查与之横向、纵向相关的知识。它要求考生将散布在历史课本各处有关知识点都回忆起来,加以归纳,并作宏观概括,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来。它是从宏观的角度或从全局的高度对某一专题、某一知识点进行大跨度的概括归纳总结,考查的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能力和理论素养水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这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一份考卷,应考的有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卷中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列举崇拜孔子者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范文正8人,岳飞7人,王守仁、黎元洪6人,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4人,程德全3人,苏轼、康有为、袁世凯、屠元博2人,伯夷、周公、仲田、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陆九龄、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杨斯盛、安重根、蔡普成……各一人,此外23人则无所崇拜者也。
摘自1913年7月1日《时报》
回答:
请根据这份答卷统计,指出民国初年在中下层民众中有哪两种主要思想倾向,说明这两种思想倾向存在的原因,及其与袁世凯在政治、思想领域倒行逆施活动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倾向:一种是普遍尊崇儒学(约占2/3),一种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被民众接受(孙中山名列第三)。
②原因及关系:前者说明封建思想影响深远,尚未彻底批判,仍束缚民众头脑。袁世凯的帝制野心还没有完全暴露时,得以在思想领域大搞尊孔复古,为复辟制造舆论。后者说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建共和政体,对民众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搞专制独裁的政治野心充分暴露后,势必遭到广大人民反对。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归纳能力与分析能力。本题仅提供了一段材料,读懂材料并不难,关键是要结合“1913年7月1日”、透过枯燥的数字,经过排列组合后,归纳出当时社会的两种思想倾向。第二问理论要求较高,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具有反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