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1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选项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A.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B.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C.标志着中国要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切入考查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A项说法错误,不仅适用西方国家,也适应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的,B项正确;C项“放弃”说法错误;D项“相违背”说法是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甲、乙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我国经济生产总值所占比例(%)示意图。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出 ①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③外国资本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④农轻重比例有所改善。

图甲?图乙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经济。甲、乙两图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我国经济生产总值所占比例(%)示意图,所以不能反映国国民经济总量,排除④,此时占比重最大的仍是农业和手工业,相比1920年,1926年农业和手工业比重有所下降,所以体现自然经济走向解体,而体现不出外国资本操纵中国经济命脉。所以选①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最重要成果,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B.是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否定,表明国家主权在民
C.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以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
D.考核任命制是它的基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代议制的议员(尤其是下院)更多的是选举产生的,不是任命制。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19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是错误的;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可以看出江浙地区纺织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状况。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首民谣应出自(?)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甲午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不杀洋人誓不完”揭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结合“哪怕皇上服了外”综合分析,判断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