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2004年8月13日至30日,第28届奥运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希腊打出的口号是“欢迎奥运回家”。希腊作为古代奥林匹克的发祥地和现代奥运的诞生地,在世界体育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希腊给我们的印象远不仅如此。如果我们对古代希腊学术和社会生活做了一番了解,便不难发现,发达的现代科学和人们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很多是希腊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有人说“对于自然,科学家并不比古代希腊哲学家知道得更多”。的确,古代希腊文明几乎构成了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基石。公元前5世纪后期,古代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国家是( )
A 中国 B 希腊 C 罗马 D 埃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公元前5世纪后期,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分封制逐渐解体,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而在西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因而也最具代表性。
本题难度:一般
2、简答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八》记载:“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
材料二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山东布政使司所属州县卫所各项丁银,均摊入地粮内征收。
——《明经世文编》卷一八0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杨炎“两税法”的主要内容。(9分,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变化趋势。(6分)
参考答案:(1)主张:依照中央财政支出征收;依户籍和财富多寡缴纳赋税;无固定住处的商人依照其资产征课三十分之一的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全部取消,但定额不废;两税依户等纳钱,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 (任意答对其中3点给9分)
(2)趋势: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2分)征税时间不定时到定时;(2分)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1分)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多到少。(1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依照中央财政支出征收;“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依户籍和财富多寡缴纳赋税;“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无固定住处的商人依照其资产征课三十分之一的税;“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全部取消,但定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两税依户等纳钱,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几年之后根据人口的变化均平征收。
(2)我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变化趋势,要结合征税标准、征税时间、税种形式多少等进行分析。“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材料反映了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山东布政使司所属州县卫所各项丁银,均摊入地粮内征收”。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多到少。两税法反映了征税时间不定时到定时,形式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租税改革·两税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租税改革·一条鞭法。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下列绘画作品中反映这一风格的是




A.《清明上河图》
B.《鹳鱼石斧图》
C.《墨梅图》
D.《步辇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属风俗画,B是真实再现原始社会生活的彩陶画,D是人物画,只有C项是文人画,文人画的显著特征是集书法、绘画、篆刻和文学四种艺术于一身,故答案选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点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是有效应对考试必备要领,可对其发展历程作如下归类:其一,按年代的顺序整理;其二,按绘画的内容整理,并牢记每种绘画的风格和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秦设郡县二级制,汉代设州郡县三级,唐代设道州县三级,宋代设路州县三级,元代设省路府州县五级,这一现象从制度设计目的的角度反映了
A.地方主动性能动性加强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王朝疆域越来越辽阔
D.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