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制度是何时确立的?有何积极作用?(3分)
(2)材料二图一的制度是在哪位执政官当任时确立的?目的是什么?(3分)
(3)材料二图二所示机构的性质是什么?说出材料二图三所示工具的作用。(2分)
(4)结合材料二、三,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4分)
(5)材料一的制度和材料二、三体现的制度有何区别?(2分)
参考答案:
(1)隋唐。积极作用:①提高办事效率。②有利于加强皇权。
(2)克利斯提尼。把以富人为主的反民主势力置于公民大会的严密控制之下,确保民主政治。
(3)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民众法庭控制原告和被告的发言时间。
(4)①决策方式民主科学,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②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对奴隶阶级的残酷压迫之上的。
(5)区别:材料一所述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制,实质是个人独裁;而材料二、三体现的是民主政治。
本题解析:第一问难度小。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第二问要从图一的陶片放逐法判断出克里斯提尼。陶片放逐法是要防止野心家干扰民主政治。第三问的第一则材料要由“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判断是公民大会,它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第二则材料涉及审理案件的相关规范,所以属于民主法庭。第四问要综合材料二、三,可以从民主决策、民主执行和民主性质等方面来归纳。第五问要抓住本质区别。
考点:三省六部制、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本题将我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对相关基本知识比较熟悉。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 )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金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 路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
| 府、直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
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其目的都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因此从该表中可以得出的信息为中央集权的加强,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
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请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其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4分)
(2)周亚夫曾经做过太尉,后来被廷尉逼供而死,太尉和廷尉分别掌管什么职责? (4分)
(3)周亚夫先后被封为条侯和车骑将军的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何影响? (4分)
参考答案:(1)在废太子、封侯等政务上与汉景帝旨意相左;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4分)
(2)太尉掌管军政,廷尉掌管司法。(4分)
(3)由注重血统出身转向注重才能,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可以得出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尉掌管军政,廷尉掌管司法。
(3)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代的政治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4、简答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瑗,北宋学者,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1035年被范仲淹任命为苏州郡学教授,后在苏、湖二地办学。他在学堂中实行“分斋法”,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庆历四年(1044年)朝廷建太学于京师,派人“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此后,其治学理论及经验编为《学政条约》一卷,供各地教育参考。
——摘编自《北宋教育》
材料二 1922年11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大总统令,其中部分规定如下:(1)小学课程在较高年级时,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职业准备学科;(2)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3)高级中学施行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4)职业学校之期限及课程,需酌量该地方实际需要情形而定;(5)为健全职业教育,在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教员养成科。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1917年初,由史密斯和休士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即《史密斯一休士法案》。其内容如下:第一,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方面,强调联邦政府的责任,认为采取新的和必要的服务性措施促进各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第二,在经费的投入方面,每个州都应当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其数额与联邦政府补助费相等。第三,在公立学校开设职业科,设置选修课程,使普通中学具有升学和就业双重功能。
——戴本博和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斋法”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京政府教育改革的侧重点。(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史密斯一休士法案》的主要内容。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有哪些经验可供我国教育改革借鉴?(8分)
参考答案:(1)特点:因材施教。(2分)
作用:有利于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使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为各地教育起了示范作用;(6分)
(2)地方有较大自主权;重视学生的职业教育;(4分)
(3)主要内容:各级政府都要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中学教育应具有职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双重功能。(4分)经验:因材施教;经世致用;优化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4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堂中实行“分斋法”,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可知市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对于作用类的答题,考生可以从史料中推论得出一些,如根据内容可知可以提高实用之学的地位和有利于培养经世致用人才;“朝廷建太学于京师,派人‘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可知为各地教育起了示范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据史料“小学课程在较高年级时,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职业准备学科”,“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可知地方有较大自主权;重视学生的职业教育。
(3)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联邦政府的责任,认为采取新的和必要的服务性措施促进各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第二,在经费的投入方面,每个州都应当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其数额与联邦政府补助费相等。”可知各级政府都要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并保障经费的投入;“在公立学校开设职业科,设置选修课程,使普通中学具有升学和就业双重功能。”可知中学教育应具有职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双重功能。借鉴上考生可以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结构的改善等方面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育制度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