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其职责是
①检查户口?②监察百官?③征收租赋?④征发徭役和杂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②是错误的;它不是三长制的职责。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材料二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三?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中国历史·魏晋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鲜卑民族的经济文化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什么孝文帝要迁都洛阳?(4分)
(3)结合材料四分析,北魏迁都洛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1)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6分)
(2)目的: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分)
(3)社会经济复苏与繁荣,生产方式的农耕化;都市繁华,商业活跃;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一点2分,三点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据《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是商鞅哪两项变法措施执行的结果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③实行连坐之法 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分析能力。对各项措施执行的效果的理解,由于②故“勇于公战”;由于③故“怯于私斗”。故选C。①项说的是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④项说的是经济措施。①④材料均未体现。
点评: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这自然调动了军队战斗的积极性,使秦国逐渐成为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实行连坐制度,使民怯于私斗,民畏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一切使得秦国强盛起来,最终统一全国。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商鞅变法后,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
A.允许生产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D.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措施的记忆和理解,在商鞅变法中为保证国家的税源充足,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建立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使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 ]
A.梭伦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