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的“西方”概念的内涵是
[? ]
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两宋时期书院盛行,当时各位著名的理学家都曾在书院讲学。下列关于书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B.主张消极避世
C.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培养
D.评议时政、讽刺理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此说的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A.格物致知
B.先理后气
C.心即理也
D.理气同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程朱理学在认识论方面主张格物致知,强调科学知识和道德标准的探究,这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心学反对格物致知,强调内心反省则无法与西方科学联系起来,BCD三项都带有唯心主义思想,与“科学精神”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摘自《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摘自《墨子》
材料三?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然后而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摘自《孟子》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用人制度各是什么?各适用于什么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墨子的用人主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孟子选择贤人的标准和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各材料反映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1)禅让制、世袭制。前者是原始社会末期,后者是奴隶社会时期。
(2)选举贤能。
(3)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察进行推举。
(4)材料一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民主制的情况和奴隶社会之初的情况;材料二、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情况。当时奴隶主贵族特权丧失,新兴地主阶级地位提高,成为统治阶级
本题解析:
用人制度是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任何历史时期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用人制度的建设。本题考查学生对秦以前的用人制度,要求学生了解禅让制、世袭制以及举贤制的有关内容和特点,并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指出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74年,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段话反映了西欧国家
[? ]
A.在国际关系中决心与美国决裂
B.已经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
C.开始放弃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
D.希望摆脱美国控制,联合自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