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反映出
A.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中共坚持城市斗争道路
C.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中国工人阶级的局限性导致运动失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中共领导下,出现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党的工作中心是在城市,领导城市工人运动,所以选择B,A与史实不符,“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以城市工作为中心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C错误。D项自身表述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一战中率先使用下图中的新式武器的国家是

A.德国
B.法国
C.意大利
D.英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图片中的新式武器坦克,故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自己的新武器——坦克,故排除ABC项,D项正确。
考点:一战的过程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是调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波兰籍银行家兼经济学家布罗赫在19世纪末期曾预言,由于文明的进步和工业的潜力,战争会变得持久和具有整体性,战场上的决斗将变成工厂、技术和资源的较量,军队的重要性退到了第二位。并且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武器杀伤力的增强,将军和士兵会变成纯粹的屠杀机器和被屠杀的对象。
材料二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如果他鼓励农奴和乌克兰人^造**……情况对他很可能比较顺利,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普法战争中,俾斯麦也没有支持无产阶级的巴黎公社来对抗凡尔赛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形是各国政府都力图到对方政府中寻找代理人,或是利用宣传手段使对方政府威风扫地,或精神崩溃,或制造政治动乱。德国政府不断鼓励俄国少数民族的独立运动,或是利用俄国移民中的激进分子到工厂和军队去制造矛盾。英、法、美则在对德国实行经济封锁的基础之上,配之以宣传上的攻势。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加上德军战场上的形势不妙,逐渐破坏了德国人在精神上进一步抵抗的决心,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逐渐消失。
(1)布罗赫的预言是否得到实现?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之。(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一战”同以往战争的不同。你怎么看待这些不同?(6分)
参考答案:(1)布罗赫的语言实现了。(2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1分);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联系的加强,第一次世界大战蔓延至整个欧洲并波及亚洲、美洲等一些地区,演变为具有世界性规模的大战(2分);战争过程中远程大炮、飞机、坦克等高科技武器投入使用,大批士兵惨死战场(1分)。
(2)一战中交战国彼此在对方国家寻找代理人或制造动乱以达到取胜的目的(3分)
认识:这是战争策略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是战争伦理沦丧的表现,不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3分)
本题解析:(1)布罗赫的语言实现了。由一战发展成世界规模可知“战争会变得持久和具有整体性,”变成现实;由战争过程中远程大炮、飞机、坦克等高科技武器投入使用,大批士兵惨死战场,可知战场上的决斗将变成工厂、技术和资源的较量,军队的重要性退到了第二位。并且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武器杀伤力的增强,将军和士兵会变成纯粹的屠杀机器和被屠杀的对象。
(2)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形是各国政府都力图到对方政府中寻找代理人,或是利用宣传手段使对方政府威风扫地,或精神崩溃,或制造政治动乱。“可知一战中交战国彼此在对方国家寻找代理人或制造动乱以达到取胜的目的。关于评价,首先是战争策略水平提高的表现,因为会间接达到自己的目的,节省投入,但是是对人类文明的违背。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A.德国不具备改变世界统治秩序的能力
B.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地位
C.美国的参战改变了战争双方力量的对比
D.反战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实力无疑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就当时两大军事集团的实力来看,同盟国的综合实力远远不如协约国,更何况发动战争还要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图为发表在2004年3月5日的《讽刺与幽默》的一幅漫画《战车装配中》,它主要反映了日本

A.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极右势力否认侵略罪行
C.社会暴力激烈
D.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图反映了战后日本的国策,从图中各个标签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战犯,并突破和平宪法,还要出兵海外,这一系列现象表明其没有认真反省历史,军国主义复活的迹象明显,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海外出兵不等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突破和平宪法也不等于社会暴力激烈,参拜战犯反映了极右势力否认侵略罪行,但这不是这幅图片反映的整体现象,也就是说D项包含B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影响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题意时注意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断章取义,还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