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全球化进人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 ]
A.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B.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
D.宗教矛盾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09年12月9日,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成功试运行,列车时速高达394公里,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火车给中国的政治、经济甚至思想文化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却未因此减缓。故本题选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教育大革命”的内容,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这经宣传册最早应印刷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最早出现在建国后初期的教育改革中,即20世纪50年代,答案选A,B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点评:高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主要侧重于对不同时期教育发展所呈现的特征方面:①1949年-1965年,这是人民教育的奠基阶段,此时中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制度基本建立起来;② 文革十年,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尤其是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废除;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复兴和大发展的阶段。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54年的一届人大的主要功绩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故选C。A、B、D三项都不属于一届人大的功绩。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