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诗·小雅·北山篇》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的“王土”指的是
A.屯田
B.井田
C.均田
D.占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诗·小雅·北山篇》是春秋末以前的诗歌,当时还处于奴隶社会,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而屯田、均田、占田都出现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三国和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相同客观因素是
A.统治者的重视
B.北方农民大批南迁
C.军事上的需要
D.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国和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北方农民南迁从而使江南经济得以开发,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使大批农民南下江浙地带,隋唐和五代时期持续进行,直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早形成,南方经济超越北方成为国家的中心,中国此 91Exam.org后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南方地区。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唐代农业生产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①不对,早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耕作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我国农业进入了所谓的“石器锄耕”或“耜耕”阶段;②不对,耦犁是西汉时的耕作工具。唐代农业生产出现曲辕犁和筒车,因此选D. ③④。
考点:古代农业生产
点评:梳理知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筒车
B.桔槔
C.水排
D.翻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可见其动力为水流,B.桔槔D.翻车可以排除,“升降满农夫之用”可见是为农业服务的,可以排除C.水排;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
点评: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灌溉工具有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我国古代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赋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因此常采取一定的措施抑制土地兼并。符合上述论述的措施是
A.实行井田制
B.实行租佃制
C.实行庄园制
D.实行均田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封建社会抑制土地兼并常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均田制。把无主的土地由政府交给农民耕种,一般不能买卖,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故选D。A项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B项是因为土地兼并而带来的现象;C项是土地兼并的表现。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