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4分)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中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此前我们曾留下过多少不同的“第一课”。不同的第一课折射出不同时代观、价值观的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建国初期,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一样,语文教科书也打下了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肓的突出特点,说明其时代背景。(4分)
材料二? 1958年伴随“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4分)
材料三? 1978年,恢复工作的人教社推出的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我们热爱毛主席。1981年,修订后的入学第一课为:热爱共产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课修订为:我是中国人。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实行课改,不同省区开始使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第一篇课文主要有《人有两个宝》、《上学了》、《爱爸爸妈妈》等。
(3)材料三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对此你得出什么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苏式标准(模式)”、鲜明的政治色彩;时代背景:新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向社会主义过渡(革命);一边倒(4分)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左” 倾错误);三大改造及一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两极对峙下经济建设的迫切性。(4分)
(3)变迁:文革影响,“两个凡是”(左倾错误)思想束缚;党抓住和平发展时机,大力推进 改革开放;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迈入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融入世界。(4分) 认识:教育的变迁反映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淡化政治色彩,体现人性化的进步)(2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新中国以来的教育发展为主题,考查阅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由“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可知其具有“苏式标准(模式)”的特点,以及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时代背景可以结合新中国成立及相关的内政外交方面归纳即可。第(2)问,解题时需要抓住“1958年”,联系时代背景,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时期,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原因需要从主客观方面归纳,如“左” 倾错误、经济建设的迫切性、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等。第(3)问,解题时需要结合“1978年”的历史背景去归纳,从“两个凡是”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逐步融入世界;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教育的变迁与时代性的关系归纳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有
A.鼓励商品进口
B.推广平民教育
C.废除农奴制度
D.建立新式海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题干材料,不难得出答案是D。A与 题干材料无关。彼得一世重视的是贵族子弟的教育,故B错。C是1861年改革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此言论属于?
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
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
C.法家实行法治的思想
D.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题关键是注意材料中的几个“不”字,原文的大体意思是“不追求贤能,民便不争;不买贵重的货物,民便不因为钱而偷盗;使民没有欲望,民便自安”,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相吻合;与儒家、墨家、法家观点不符合。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
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
D.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都发生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A、B两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个人崇拜,C项不符合题意。从图片中“公私合营”可以判断国家对工商业改造采取了公私合营的形式,选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春联,反映我国十年探索时期农村“盛世景象”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C.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D.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