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
①拨乱反正?②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③把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包括拨乱反正,党的经济重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所以①②③④ 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参考答案:正确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九七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四个城市。(4分)
(2)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请问该格局的具体内容与特点是什么?(7分)今天的对外开放与近代的对外开放最大区别是什么?(3分)
(3)作为沿海开放省份的江苏,有哪两个城市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4分)
参考答案:
(1)深圳特区、珠海、汕头、厦门(4分)
(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7分)最大的区别是开放的背景不同。(答具体内容也可)( 3分)
(3)连云港、南通(4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察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分别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近代开放与现代开放最大的区别是北京的区别,一个是被迫开放,一个是主动开放;第(3)问,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为连云港、南通两个城市。
点评:比较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晚期,中国两次对外开放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并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背景:①旧中国的“开放”是被英国打败后,腐朽落后的清朝被迫进行的;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党中央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自主实行的。②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和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内容:①旧中国的“开放”是列强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进行经济侵略。②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①旧中国的“开放”使中国丧失独立主权,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②今天的开放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根因:①前者是处于封建落后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后者是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独立自主。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图8是新中国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变动曲线图,造成图中②段大幅波动的原因是

[? ]
A.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C.“一五”计划的实施和“文革”的爆发
D.经济特区的开设和乡镇企业的兴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56——1966年,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③以市场经济为保障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