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据中国档案材料,1950-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顾问或专家共计1093人。1958年8月赫鲁晓夫访华,中苏达成协议:在华苏联顾问或撤回,或改为专家,以后将根据中国的需要继续派遣专家。国务院通知“各部门聘请苏联专家必须严格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苏联向中国派遣专家1957年有952人,1958年915人,1959年699人,1960年410人。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得到苏联的大力帮助
B.中国试图摆脱苏式发展模式
C.反映出中苏分歧越来越严重
D.苏联撤走专家是中国“三年经济困难”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从1950-- 1953年,苏联派出专家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工作;从1957年--1960年,苏联派出专家的数量在急剧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C三项说法正确。苏联撤走专家是中国“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而非决定性因素。故D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B.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
D.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56年,中国八大召开。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选C。?
点评: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战胜困难,开创新的局面。
(1)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举世震惊的长征。概述长征途中红军战胜的困难。(6分)
(1)1959年我国开始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农村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恢复社员自留地和农村集市贸易,停办食堂等措施;工业则主要是调整计划指标,整顿企业秩序。依据材料概括这次国民经济调整的基本内容。(3分)调整取得了哪些成就?(2分)
参考答案:
(1)政治方面:纠正“左”倾错误;经济方面:克服缺衣少食、物资奇缺等困难;军事方面: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自然方面: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6分。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2)调整生产关系(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调整经济计划指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3分)
成就: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分)
本题解析:
本题围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战胜困难,开创新的局面”设题,问题的设置比较简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答此题。秦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刚刚建立,一些儒生攻击郡县制度,儒家思想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时,一度泛起的分封势力被铲除,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比较分析,便会得出正确答案。解答此题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选择A项:压制知识分子。因为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都是针对知识分子的,所以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压制知识分子。但是无论是加强思想专制还是文化专制,其根本着眼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选B。
点评:一般来说,封建时期的一些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制订的。秦始皇信仰道教,故焚书坑儒,虽有些残暴。但是与独尊儒术一样,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实质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压制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文化。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
A.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各种问题
C.丧失了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D.挑战和机遇并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