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世界之政有二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日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馀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确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序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人民革命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两部宪法有何相同点?(7分)
参考答案:(1)思想:①宪政是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具体又分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立宪政体两种。②君主立宪政体是最优良的政体,最适合中国国情。③中国应该通过开国会、立宪法来限君权、兴民权,从而确立君主立宪,实现强国的目的。(6分)实践:领导戊戌变法,支持清末预备立宪。(2分)
(2)原则: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原则。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4分)相同:①都体现了法律至上,规定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②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3分)
本题解析:
(1)注意理解材料信息“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日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等,再结合梁启超为近代戊戌变法的代表、支持过清末立宪等回答。
(2)两部宪法是指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者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都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人民的民主权利,但前者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后者属于社会主义宪法。
点评: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纺织业、采矿业是当时最大的两大工业? ②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仍然没有形成 ③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④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三:“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 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4分﹚
(2)材料二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4分﹚
(3)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4分)
(2)“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 “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4分)
(3)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在我国的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4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文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说明了董仲舒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史实不难直接得出董仲舒此举为汉武帝所接纳,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因为该主张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从材料二文字“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说明自汉代以来人们即非常看重“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因为“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 “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当然这也是董仲舒“三纲五常”中的所提倡的内容之一。(3)董仲舒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对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也不可完全吸收,其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或消极影响,因此对此观点持赞成和反对意见均可,选择何者均与选择具体史实论据加以论证。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1870年法国男子普选权的确立
B.1884年英国的议会改革
C.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运动”的开展
D.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普选制的基本实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普选权的实现,体现了更多的民意,即表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其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促进官办学校的发展
B.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C.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
D.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察学生对孔子“有教无类”主张的理解,“有教无类”是指学生可以不分贵贱贫富等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