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chóu同‘仇’)耻最甚而奠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哪一场事件?
A.中唐安史之乱
B.北宋亡于女真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由“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可知,中央集权太甚,造成强干弱枝的现象,强调中央集权,裁汰地方武力,以避免对中央形成威胁,但是结果却造成“外寇凭陵”,而无力抵御。北宋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地方武力无力抵御女真的入侵,致使北宋亡国。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天地的符契,阴阳二气的符合,经常在人的身体上有体现,身体好像上天一样,数目上与天相匹配,所以命运和上天相连接。上天用满一年的数目,成就人的身体,所以小的关节有三百六十六个,与一年的天数相符合;大的关节有十二个,符合一年中的月份数;身体内有五藏,符合上天有五行的数目;躯体以外有四肢,符合四季的数目。人忽然睁开眼睛看,忽然闭上眼睛,符合白昼和黑夜;忽然刚强忽然柔和,符合冬季、夏季。由此说来治国之道也应该和同类相呼应,如同它的外形和数目相吻合。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依据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先后探索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据此完成:?
(1)20世纪50~70年代,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
(2)“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是什么?探索的实践效果怎样?产生了什么理论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哪些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20世纪60年代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或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效果: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理论成果: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3)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本题解析:本题第(1)问的设问及答案紧扣教材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只要读题时认真细致,注意要求回答的是“积极的探索”即可。第(2)问的概括性较强,应该在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高度的整合,难度较大。第(3)问的难度最大,一定要注意应从中国共产党进行探索时的经历,即从成功和失误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以下是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上述三段材料分别展示了欧洲走向联合、美苏两大集团的对立。美苏没有完全控制世界,北约和华约处于冷战状态,并非是处于战争状态,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是1955年华约成立,故A、C、D错误;材料表明,虽然美苏依然处于冷战状态,但新的力量(欧洲联合)已经孕育,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际统治地域和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往往不能对等。这也就构成传统上,中国天下观念所涵盖的地域的无限扩大。虽然说,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域有限,但是,天下都要尊天子。由于尊天子,才导致天子在礼节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就是在政治文化上而言,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中国自秦统一以来,天下观念得以从政治上实现。而在此之前,“天下”观念就已经根深蒂固。正如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当时所谓‘王天下’,实即等于现代人理想中的创建世界政府。”“这个理想,中国人自谓在秦代的统一六国而实现完成了。……因此,他们常有的一个‘天下观念’超乎于国家观念之上。他们常愿超越国家的疆界,来行道于天下,来求天下太平。”
——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
材料二:除了让外使驻京、成立总理衙门专司外交及应用国际公法之外,遣使驻外也是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并无遣使驻外的规则……但在西方及西方为主的近代国际社会,遣使驻外是外交惯例,也是需要。自西力东渐后,外人不断催促清廷派遣驻外使节驻在外国,希望能有进一步的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清政府碍于体制及成例,一直推延。但到了后来,由于形势所迫及列强的压力,中国不得不派遣赴外使节,于是,中国在形式上可以说是正式加入了近代的国际社会。
——梁伯华《近代中国在世界的崛起》
材料三: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困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在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 (2分)“天下观念”形成的体制保障是什么?(2分)“天下观念”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 “模式”是怎样的?(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末年中国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加入近代国际社会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2分)简析两个时代与世界的融合出现不同状况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1)实质:礼仪上的、政治理想上的天下观念(2分)
体制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理念:夷夏观念下的朝贡外交(或礼番外交)。(2分)
(2)变化: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下国家”(或天朝上国、或夷夏观念)意识,转向学习西方,并
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或能平等对外交往)。(2分)
原因:
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2分)
②西方国家要求清政府改变外交体制;(2分)
③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近代外交体制,主动求变。(2分)
(3)共同意识:都意识到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搞建设不行;
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2分)
不同原因:
毛泽东时代没有融入世界的因素:
①国际上处于两极格局下(或“冷战”),美苏激烈斗争,世界局势紧张;(2分)
②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分)
③中国国内“左”倾错误的发展。(2分)
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的因素: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起形成的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2分)
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改革开放;(2分)
③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