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读下列材料:
近年来,“中国理念”“中国作用”受到世界深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9月21日至2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连续出席四大峰会,向世界阐述中国在新形势下的“气候观”、“发展观”、“安全观”、“经济观”。
材料一? 22日,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胡锦涛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
材料二? 23日,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亮相,发表题为《同舟共济共创未来》的讲话。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胡锦涛呼吁国际社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提出四点主张——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
材料三? 25日,胡锦涛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发表题为《全力促进增长 推动平衡发展》的重要讲话:“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同时要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进程中实现世界经济全面持续平衡发展。”展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共同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坚定信心。
请回答:
(1)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余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列举相关的历史事件?(2分)概括30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负责任”的大国的?(3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使全球变暖的几项发明。(2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曾发生滥伐森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时期。(1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在新形势下的“气候观”、“经济观”、“发展观”所体现出的“中国理念”?(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的原因。(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当今新形势下的“中国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写出任意二点,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3分,回答任意三点即可)
(2)蒸汽机、汽车、内燃机、发电机等等(写出任意两个,1分);全面建设时期(1分)
(3)和谐世界、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等;(2分)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1分)国内: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1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1分)
(4)政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联合国事务、反恐、维和等;经济:加入WTO、APEC、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等;其他:,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等等(写出任意三点,3分)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外交成就,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后的20余年,即从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列出两项成就即可。第二小问通过列举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外交等方面的成就说明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负责任”的大国。
(2)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于此相关的发明如蒸汽机、内燃机、汽车、飞机等。大跃进时期,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我国也曾发生滥伐森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3)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在新形势下的“气候观”、“经济观”、“发展观”所体现出的“中国理念”:材料一“胡锦涛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气候观——可持续发展;材料二“胡锦涛呼吁国际社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发展观——和谐世界;材料三“展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共同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坚定信心。”经济观——共同发展。第二小问结合国内、国际两方面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理念产生的原因
(4)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论述在当今新形势下中国是如何发挥“中国作用”的。如政治上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经济上加入WTO等。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走向成熟,并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到了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读下列三幅图片:
?
?
科索沃战争?两伊战争? 9·11事件
材料二 2003年9月24日 中国外长李肇星在第58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发言,呼吁国际社会加强联合国的作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关于联合国的作用问题,李肇星指出,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中国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应继续坚持和切实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最终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制化,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存共赢。
材料三 关于发展问题,李肇星说,当前,迫切需要改变南北差距继续拉大的现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发达国家要承担起应有的义务和责任,在市场、资金、技术、减免债务、贸易条件等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支持。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图片提供的信息,分析当今威胁人类和平的因素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政府认为当前形势下应该如何加强联合国的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造成南北差距扩大的根源是什么?解决的根本途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因素: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等。(4分)
(2)应继续坚持和切实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最终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制化,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存共赢。(4分)
(3)根源是历史上亚非拉长期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掠夺。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经历了数千年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①“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②“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个学派的观点?(1分)根据材料,解释“和谐社会”的内涵。(4分)
(2)材料二分别属于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2分)代表人物有哪些?(2分)(各举一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1)儒家(1分);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友爱,尊重平等,和睦相处(2分)②人与自然要尊重自然科学规律,保护环境(2分)。
(2)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激进派(2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2分);维新派借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激进派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2分)。维新变法时期由于我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力量弱小,只能托古改制。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激进派对传统文化缺乏理性认识。(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图所示为1953—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实施了“一五”计划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组织了人民公社
D.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解题的关键要注意“1953—1957年”这个时间段,当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增加,其原因是一五计划的实施;BCD三项是1957年以后发生的。所以答案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存在哪几种性质的近代工业?简要分析其形成的背景,评价它们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
参考答案:
①外商企业、洋务派开办的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②背景: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设立,外商企业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掀起洋务运动,洋务派工业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分解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客观条件和可能,受外商企业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
③影响:外商企业虽然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形成,但它们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派工业未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有一定抑制作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评价问题的能力,三个问题之间联系密切,只有准确完整的答出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后面的背景、评价才能回答的完整全面,注意语言的简练性和要点的完整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