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近代以来,许多商行和金融企业在上海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便大兴土木,荣建公司套楼。外滩上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面积不算大的外滩集中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故外滩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这种现象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 ]
A.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B.中西方文化交流广泛
C.中国步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对外窗口
2、判断题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下图)。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判断题 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 ]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产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4、判断题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一一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一一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 清代的长袍马挂

图二 西装和中山装

图三 “文革”时期
人们的穿着

图四 当代绚烂多彩
的服饰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装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建于清末光绪三十年(1905年)的锡金公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建造的最早的近代化的公共公园,又称为公花园。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可能看到
[? ]
A.男有洋装革履,女多剪发旗袍
B.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C.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D.以中山濯濯之秃头窄袖短发草帽革履为时尚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