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吏部、工部、刑部、兵部、户部。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2分)三省六部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2分)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2分)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2分)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2分)
(3)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2分)反映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3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熟练掌握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中央机构图可以清楚显示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和运转,回想秦朝皇帝之下是丞相,丞相之下是百官,而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则将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各负其责,相互牵制相互合作,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又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恰到好处,皇权既不完全独尊,相权又可以发挥作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的标志。中门下省的职能依据教材知识即可回答。
(2)此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相似历史现象分析比较的能力。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只管中央行政事务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还管理腹里地区的地方事务。第二小问中第一个关键信息是“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即中书省管理全国大小政务,地方也管,为了管理地方,中书省在各地设行中书省。第二个关键信息是“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即元朝幅员辽阔,单靠郡县制不能满足管理需要,故设更大的行政区。
(3)本问要求一方面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教材基本知识来回答。材料中“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说明有利于传达皇帝命令,“军机大臣者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关键是承旨缮写,根据知识可知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命令。作用主要是加强皇权。时代特征要对中西方进行对比,西方资本主义的曙光,而中国封建主义登峰造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内容。(4分)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3分)“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3分)
(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2分)有何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设置王国(4分)
(2)分封诸侯国将重蹈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3分)
推行郡县制度才是安宁之术。(3分)
(3)秦统一不久。(2分)
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关系到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4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的大体意思是:诸侯国刚刚被评定,燕、齐、荆这些地方比较偏远,不在那里设王,就没办法统治他们。请求您能立您的公子们为王,希望您能够答应。由此可见,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
(2)材料二指出了李斯反对分封制的理由:“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是说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海内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推行郡县制才能实现天下的安定。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这是秦朝统一后对地方行政制度的争论。最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等人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表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分封制度主要盛行于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之所以很少有朝代采取分封制度,主要原因在于分封制度的实行严重影响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稳定。即使实行过分封制度的王朝最终也必然要采取措施削弱分封势力,强化中央集权。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度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雅典为了捍卫民主,对付政治野心家,采取了
A.陶片放逐法
B.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C.颁布解负令
D.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制度,陶片放逐法中规定凡是威胁城邦安全的重要人物一律实行公民投放陶片的办法来决定某位政治,或军事家是否被放逐国外,当陶片达到一定数量时即意味着他要被放逐。这是捍卫国家安全对付野心家的一项重要制度。
考点:陶片放逐法。
点评: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中有多项制度保证了民主的实行,例如,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陶片放逐法。解题时理解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基础,材料应与课本紧密结合。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中国古代盛世现象多出现在汉、唐时期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的封建制度确立具有很强的历史进步性
B.地主阶级处在上升时期,具有进步性
C.先进生产工具推广,社会经济日益繁荣
D.与周边民族关系紧张,促使统治者励精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