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
材料二?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概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材料二阐述的是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3)材料一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自治,材料二规定在台湾等地实行自治。两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1)过程:①1949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③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我国先后建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加上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五大省级自治区;此外,还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④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政策:“一国两制”成就:按照一国两制,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
(3)相同: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不同:A、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而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
B、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C、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
本题解析:
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第二问从“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以看出是“一国两制”,成就从港澳回归的角度来回答。第三问相同点从具有自治权和与中央政府关系的角度来回答。不同点从自治程度、社会制度、解决问题不同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三纲”的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的思想,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因此也渗透了“仁政”的思想,答案为D。
点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近年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从内容上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但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主观性试题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从命题趋势看,儒、道等学派包含的丰富的和谐思想、民本思想很有可能联系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等热点问题进行命题,突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关键是AB。尽管B项也有道理,但题干材料的落脚点是最后一句“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即信息技术对国家民主政治的影响,故A项最佳。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评论隋朝大运河的几首古诗:
材料一: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二:宗元鼎《炀帝冢》:“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材料三: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材料四: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作者观点有何相似之处?你对此有何看法?
(2)材料二对开凿运河原因的认识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3)对开凿运河的评价,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1)隋亡于运河。隋亡于暴政,并非亡于运河本身。
(2)否。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异:首先确认运河之利。同:对运河的弊端认识错误。
本题解析:四则材料都是对隋朝大运河进行评价的诗歌,材料的形式较为新颖。要分析理解每首诗的基本观点,抓住一些关键词,如“龙舟”“风流”“扬州月”等,获取有效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汉朝的内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时不存在宰相一职,故A排除;汉朝的内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的机构,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特点,故B项不正确,答案选择C项;D项材料中没有反映。
点评: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有三个角度:(1)准确理解具体政治制度的运行程序,如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科举制度等;(2)分析各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要求考生既要看到其共同反映的趋势,又要看到每一朝代的不同特色;(3)比较不同时代的官吏选拔机制,认识各个朝代官吏选拔的标准的不同及其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