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04 07:17:25 【

1、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根据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权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指出其实质。(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国家建设需要对选拔新的官员提出了要求,“武力功臣”的凋零也为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2分)
原因:察举人才来自民间,被察举的都是有德行、才能或专长的人,理论上人人都有被察举的机会。(2分)
(2)说明:不是。因为只有公民才享有民主权利,而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少数,广大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等被排除在外。(4分) 实质: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奴隶制民主(少数人的民主)。(2分)
(3)变化:财产、种族、性别等歧视政策逐渐被取消,逐步实现普选。(2分)
原因:政治上,没有选举资格的群体不断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等,结合所学知识,关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可以这样组织答案:?国家发展的需求,对官员的选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国初期,昔日“武力功臣”的凋零,为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等,可知,?察举制的人才来自广大民间;?被察举到的,最终选上的,都是有德行、才能或专长的人;?理论上人人都有被察举到的机会。因此,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这一关键信息,我们必须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我们必须明确的认识到:“多数人”是雅典“公民”中的多数人,不是雅典“人民”中的“多数人”。因为在当时的雅典,只有公民才享有民主权利,而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极少数,广大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等是被排除在“雅典公民”之外的。从而,可知,雅典的政权不是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雅典的这种民主政治,就实质而言,其实就是奴隶制民主(或少数人的民主)。
(3)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这些变化:财产、种族、性别等歧视政策逐渐被取消,并逐步实现了普选至制。关于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思想上等三大方面予以概括、归纳。即?政治上,广大人民长期不断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丞相。下列对这种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D.都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明显错误,不具备二者共同点特征;CD两项的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CD。秦朝设丞相,明朝废丞相,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其目的是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设丞相;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自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相”是中央政府机关的首脑。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钱穆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而宋代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材料三: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并说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与西周的相比最主要的差别。(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和唐、宋两朝皇帝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概括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分析“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1)制度:西周是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2分)差别: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2分)
(2)措施: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中朝”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2分)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相权;(2分)宋朝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或设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2分)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2分,任答一点即可)
(3)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是开明君主专制,但明清是君主独裁政治。(2分)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逐步在世界上落伍了;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2分,任答一点即可)
(4)特点: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权。虽有法律,但人治高于法治。政治机构设置具有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保留宗法制残余,父权观念渗入政治制度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政治制度源远流长,从未中断。(2分,任答一点即可)


本题解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是西周是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与西周的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西周容易导致地方割据,而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各个王朝是怎么解决的。即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中朝”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相权;宋朝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或设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是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3)由材料“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可知,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是开明君主专制,但明清是君主独裁政治。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逐步在世界上落伍了;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4)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核心。即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权。虽有法律,但人治高于法治。政治机构设置具有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保留宗法制残余,父权观念渗入政治制度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政治制度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作家张爱玲在高三的一篇作文中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文化昌盛的康乾时代”提供素材,需要选取的是(  )
①避暑山庄     ②道光皇帝     ③军机处          ④《红楼梦》
⑤吴敬梓      ⑥《国闻报》   ⑦《四库全书》    ⑧时务学堂
A.②⑥⑧
B.⑤⑧
C.①④⑤⑦
D.①④⑤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②明显错误,排除A;⑥、⑧属于晚清时期维新变法时期的刊物,与题意不符,排除B、D;故应选C。军机处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也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 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可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这是事实上的平等,所以B项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说法错误;虽有民主的运作方式但是并不能保证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它存在诸多的缺陷,也不是一种完备的司法程序,故此题选A项
考点: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制度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中..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