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二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
??
(2)材料一中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
??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
?
(4)戊戌变法“变科举”“变官制”有什么历史意义?
?
参考答案:(1)中心论点: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实质内容: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2)鼓励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开办大中小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等。
(3)说明变法法令中“准许士民上书言事”得到了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响应,反映了人们对光绪帝变法维新抱有很大希望和要求改变君主专制统治的愿望。
(4)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诸侯争霸的冲击
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
C.百家争鸣的冲击
D.变法改革的冲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项生产力发展的冲击是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所以排除B项。C项是宗法统治秩序的表现,不是原因,D项也是题干内容的表现,故答案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从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惠王代后”是造成商鞅悲剧的原因之一 ②说惠王之“人”为没落贵族
③商鞅变法在秦国深入人心④商鞅权力过大威胁到秦惠王统治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面临相同的机遇,但是其发展轨迹却有很大差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6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引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侯若石《机遇还是陷阱》
材料三: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同治帝)光(光绪帝)中兴”大概可算一次……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时,对外采取所谓“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过去20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150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虽发生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
引自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日本正在开展哪一场改革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160年前,中国……跌落”是指什么?“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消费品打败”又有什么含义?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20余年“崭新的历史机遇期”,却未能抓住,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近现代中日两国的崛起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明治维新。
(2)指鸦片战争 91exam .org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指中国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左”倾错误使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出现决策失误。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没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2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4)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有关商鞅变法,请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内容: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6分)?民生: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3分)?
材料二对商鞅变法充分肯定。认为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统一天下,影响深远。(2分)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2分)?看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政权奠定了基础。许多变法内容影响深远。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分)
本题解析:(1)商鞅变法主要从军事、经济、政治等角度进行分析。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在政治上建立县制,加强中央的权力;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等。涉及到民生方面的由奖励耕织等。(2)从材料“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可以看出是对商鞅变法是肯定的;而材料三“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可以从商鞅变法的意义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