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04 07:26:32 【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代
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 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1933年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1935年,为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白银国有,统一发行法币,以法币代替银元,作为市场唯一流通货币。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在货币发行政策上采取的具体措施。(2分)
(3)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材料三中改革发生的主要历史背景。(4分)
(4)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新增面额50元、100元人民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秦: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宋: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四川地区交通阻隔 (2分)
(2)措施: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增发货币(美元贬值)(2分)
(3)国际:1929—1933年国际经济大危机;日本大举侵华(2分,每个要点1分)
国内: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内币制混乱,不利经济发展;国共内战(2分,每个要点1分)  
(4)原因: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增加;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便于流通;应对通货膨胀(2分,每个要点1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秦代货币演变的原因从表格信息“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结合战国到秦朝建立的时代大背景来分析,可得出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小问宋代货币演变的原因结合表格信息“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联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地区的交通状况来分析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能力,措施从“1933年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的信息可得出禁止黄金出口;实行美元贬值。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国际背景抓住时间3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国际经济大危机;日本大举侵华;国内背景直接结合课本知识,可从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国共内战等角度来分析即可。宪政具体模式的多样性,以及影响宪政实现的因素等角度来分析归纳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货币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来分析原因即可,如: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增加;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便于流通;应对通货膨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货币的演变、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币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    )
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
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我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由于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政策,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因此①②③ 正确。故选B。④项错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或者商品专营,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对重农抑商政策要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在前期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简答题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管子揆度》:"百乘之国,中而立市 ","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万乘之国,中而立市"。
——《管子揆度》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三    唐都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市平面图。

材料四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唐、宋时期市场的格局有何显著不同?(2分)反映了什么?(2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4分)“延缓了这种改变”的因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 1)信息:诸侯国内都设立市场(2分)成因: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交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需要(4分)
(2)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4分)
(3)唐朝坊市制,宋朝坊市分开。(2分)反映: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市场的控制放松(2分)
(4)原因: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交通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4分,任答三点即可)
因素: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重农抑商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6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 从材料一中,可以获悉当时不论大国还是小国,都在城中设市,这是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信息。至于原因,可以首先判断既然有"百乘之国 ","千乘之国","万乘之国’,这就说明当时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国家设市,说明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原因可从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等方面思考。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便可作出以下答案: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
(2)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这四方进行归纳便可。
(3) 关于唐、宋市格局的不同,从图中可发现宋朝时期市坊分离的局面被打破,至于其中的原因,可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正是因为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才突破了这种限制。
(4)关于第一问: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学生可从材料中找出部分答案,即江浙手工业技术的发达。此外,学生还需结合教材,从整个时间段去思考。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起,南方交通的便利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本题中提问的是江浙地区,因此必须要想到经济重心南移),这些都推动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问中的“延缓了这种改变”的原因,学生可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去思考。这里,可以从政治制度、国家政策、经济、思想、科技这些角度去思考。在分析原因时,要多角度全面进行分析。在政治制度方面: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在国家政策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经济方面:小农经济的阻碍;思想文化方面:科举制的束缚;科技方面:轻视自然科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各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及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B.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东晋至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太湖地区,水旱灾害次数较低,这一阶段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从宋代到明清时期,随着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太湖地区水旱灾害次数明显增多,这说明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