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他把中国历史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可能最适合
[? ]
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
B.秦朝到隋朝时期的中国
C.唐到明朝时期的中国
D.清朝1840年以后的中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日军侵华期问,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人们通常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学正悄然兴起。下列最适合用口述方法进行研究的是
[? ]
A.红军战士的长征日记
B.解放初期的粮价波动情况
C.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
D.“文革”时期的民众生活状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西晋杜育的《莽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效果历史”的提出者、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说:“在构成我们的存在的过程中,偏见的作用要比判断的作用大,我要为积极的偏见恢复合法地位。偏见并非必然是不正确的或错误的,并非不可避免的歪曲真理,事实上,它为我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造了最初的方向性。”对伽达默尔这段话的理解,比较恰当的是
[? ]
A.在认识历史事件时,我们应尽力避免偏见,追求真实的历史
B.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我们认识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C.历史不仅仅是认识过去,更是理解现在和未来
D.判断也是偏见的重耍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