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二十八年海战史》称:“7点45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开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炮向济远轰击。”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说明了文献记录
A.最接近历史真相
B.不能揭示出真相
C.能还原历史真相
D.会受立场的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日本的《济远航海日志》的记载与《二十八年海战史》的不同,由于所处的认识立场,两者的认识存在着冲突。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该图EF段城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B.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4分)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三

材料四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在此之前,温家宝总理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采访现场,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解释了“尊严”的含义 。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哪些经济措施体现了“存百姓”思想? (3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4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均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有哪些体现? (4分)
(4)你对温家宝总理的“尊严”一词作何解释?(3分)
参考答案:(1)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3分)
(2)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内:地主垄断土地,农民生活贫困。(2分)具体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2分)
(3)体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4分)
(4)人民享有自由、平等和人权;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每个人都享有全面发展的机会。(总分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外历史上的民生问题(1)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唐朝时期“先存百姓”“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在联系课本所学中的经济政策均田制可以答出。(2)考查材料二中的信息,在国外“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国内阶级矛盾,人民困苦,然后结合课本答出体现其民生的具体的内容即可。(3)根据课本写出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的土地政策即可。(4)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一是自由而是公正,然后言之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下列主张与材料思想一致的是
A.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D.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为政以德,强调德治的作用,认为只要实行德治,就像北极星一样,能取得周边国家众星捧月般的效果。B项的意思是如果严刑峻法民众没有羞耻心,而德治则与此相反。故选B.A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墨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
点评:儒家思想是百家争鸣的重要的派别,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天津解放后,一次座谈会,一位资本家问道:“我现在开工厂,有剥削,是有罪的,我还准备多开几家工厂,那不是罪更大吗?―――”刘少奇回答:“你开工厂是有剥削,你用剥削来的资本再开几家工厂,将来交给国家,这是有功的。”―――这段话后来被概括为“剥削有功论”受到极大争论和非议。
(1)、这位资本家提出的问题当时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什么?
(2)、刘少奇的回答体现了当时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什么政策?
(3)、采用这项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4)、在什么情况下这一段话受到极大争论和非议?
参考答案:(1)、全国刚解放,共产党主张消灭剥削,当时人对共产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了解不多。
(2)、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3)、百废待兴,过渡时期为社会主义的改造奠定基础。
(4)、文革时期。
本题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态度及政策,这是中国政府创造性的政策,即对民族工商业采取调整、赎买政策,既符合革命精神,又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式。注意这是天津解放,属于建国初期的时间。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