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表反映了?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典型的数据表格解读题,从题中可知,1984年以来,“国家投资”、“国内贷款”这两个计划性较强的数据基本呈下降趋势,“利用外资”、“自筹及其他”这两个市场导向极强的数据基本呈上升趋势,也即表格中数据主要反映了C项。A项主要是从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B项主要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D项是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一格局,这三项在本题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数据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由图表数据分析可知从1978年到1992年,非国有工业、商业占国民经济的总产值有了大幅提升,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B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已经完成,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表述有误;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C、D均不合题意。故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1969年是在文革时期,受左倾思想的影响;1979年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因此引进外国资金体现了我国由封闭转向开放。A不对,多边外交指任何超过两个国家,也就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参加的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或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事务的外交方式,材料无从体现;B不对,引进外资不一定就是依赖外援;D不对,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点评: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有一个特点,即一组选择题往往都由一句或一段背景知识引导。背景知识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选择题的解答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做题时要与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的是
A.重工业
B.轻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和商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和分辨历史事实的能力。只要对书本重点知识了解的话,很容易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某些错误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准备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领悟“实质”的含义,它是被某种表面现象所掩盖的,其特点是隐蔽的、深刻的、稳定的,所以揭示实质就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法去认识,而是靠思维,此题考生要正确作答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1975年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的确如选项A和C所述的使国民经济回升,形势好转,但这些只是被人感知的现象。选项B“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才是其深刻的,内在的本质,所以为正确答案。至于选项D实现“四化”,那是“文革”结束后的事情,所以有明显错误。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邓小平
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解答时要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