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农村
B.沿海城市
C.城市
D.国营企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故选A。农村的改革率先是有安徽等地在1979年发起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进入到城市。因此BCD错误。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开始,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表是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表,对表格中数据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
B.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
C.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D.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农业产量增值反映的是对内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到21世纪初,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确立,所以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说法错误。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点评:本部分知识,从考查题型看可能有大的拓展,因为本专题内容可以左右联系、上下延伸。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是命题的常见形式。从考查内容看,应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政治中有成功也有失误,这是考查的重点。要注意本部分知识的总结和比较,尤其是党领导进行的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这都将是考查的重点。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
A.农村
B.大中城市
C.经济特区
D.沿海开放城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图是一张股票,发行这张股票有利于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这是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而发行的股票,D项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公用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C项商品经济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故选B。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以图文材料考查经济体制的题目还可以这样设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变化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今日商品任挑选
两幅图分别反映了中国实行的怎样的经济体制?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A.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说法错误,因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召开的,时间不符;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变革了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法正确;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和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时间上来说均不符合。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三大改造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 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