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04 07:56:34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下列关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中,不包括 A.主张工商皆本 B.主张学以致用 C.主张追求人性 D.主张君主立宪
|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 材料三 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3)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6分)
3、选择题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称赞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李贽的这些言论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 ①反对正统 ②抨击神权 ③离经叛道 ④男尊女卑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4、选择题 2014年9月24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日。在孔子的出生地山东曲阜,癸巳年祭孔大典在孔庙隆重举行。作为教育家,“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办学思想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而知新
D.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选择题 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一文中说:“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予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文中的“信念”源自( )
A.中国人对统一的渴望
B.分封制的影响
C.由西周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
D.各国统治者变法自强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