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所持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主要原因是
A.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
B.两人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
C.两人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
D.儒家是主流思想而法家不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这是因为处在我国小农经济的产生阶段,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黄宗羲是生活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故选C。A项错误,两者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B项错误,两者都谈不上对社会规律的把握;D项错误,二者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思想的类型,而是是否适应当时的形势的问题。
考点:战国法家思想和黄宗羲的思想
点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当时形势的需要,为当时的各国诸侯所采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君主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因此出现了明清批判思潮。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
A.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
B.主张“有教无类”
C.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
D.推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也就是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因此C符合题意。A不对,材料无从体现;B不对,这属于孔子教育方面的思想;D不对,这属于孟子的主张。
考点:本题考查儒学。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鲁国实行税制改革和商鞅开展“为田开阡陌封疆”所产生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扶植小农经济成长
C.增加国家经济收入
D.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主张属于韩非子的是
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他希望可以通过仁政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