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商鞅变法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
(2)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①项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社会进步;②“燔诗书而明法令”不利于文化的发展⑤实行连坐法对百姓的控制过于严厉因此以上三项措施对后世有消极影响;③奖励军功和④废除井田制前者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后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此题选B项
考点: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
点评: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商鞅变法也是如此,对与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一般的考查点为以下三个,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商鞅变法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