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社论提出:“湖北省红安县土质瘠薄,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834斤,比195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量增产地区,有的是十分贫瘠的,在那里能够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 材料反映了
A.这种目标有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
B.当时经济建设的要求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C.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创造条件发展农业
D.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盲目冒进,追求高速度的倾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文革”的结束一去不复返。说明①“双百”方针遭受曲折②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 ③文学艺术不等同于政治问题④文学艺术出现了反社会主义倾向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文革期间,样板戏一统天下,双百方针遭到曲折,文革后期,样板戏一去不复返,说明双百方针得到贯彻执行,因此①错误;双百方针的执行,体现了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文学艺术不等同于政治问题,因此②③正确,故选C。④项明显错误。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的理解双百方针的内容。在文化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在1956年提出,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与此相关的是双百方针的成就和它的曲折发展也要了解。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
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西方宗教信仰还是中国传统理学,均强调对人欲望的约束和加以限制,所以B项符合二者的共同点,A C两项只符合宗教的特征,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理学中同样存在优秀精神力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将下表补充完整。(8分)
时间
| 宪法文件
| 性质或影响
|
1949年
| 《共同纲领》
| ?
|
1954年
| ?
|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1982年
| 1982年宪法
| ?
|
1999年
| “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 ?
|
?
参考答案:
时间
宪法文件
性质或影响
1949年
《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982年
1982年宪法
推进了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1999年
“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本题解析:
《共同纲领》属于新民主主义宪法,在建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这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点评:注意浏览材料和试题设问,明确知识定位;根据试题设问,阅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找到突破口后再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理清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过程中可运用的辅助方法主要有概括法、提要法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程颢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内心反省,不必外求,这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A、B属于理学家,D是明朝进步思想家,主张个性解放,因此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