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日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特点,其表现是
①外国商品日益占据中国市场 ②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 ③开始出现近代工业
④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⑤自然经济仍然是广大农村的主要经济模式?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9年11月19日,欧盟27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特别首脑会议上推举出了欧盟历史上的首位“总统”和“外长”,这使欧盟在形式上更像一个国家了。这说明(? )
A.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B.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
C.欧洲军事一体化的发展
D.欧洲思想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
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我们采取“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
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海峡两岸亲人见面》的图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依据。这种政治构想在我国已有什么成功的
实践范例?(3分)
(2)据材料二,说明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历史原因,目前影响最终消除诗人离愁别绪的因
素有哪些?(3分)
(3)联系材料二、三,你有何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实际要求,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香港、澳门。
(2)国共双方内战的遗留问题。台独势力的干扰;少数西方反华势力的阻挠。
(3)海峡两岸人民都渴望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有相近意思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提出背景及实践情况。
第一问:主要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概括该构想的依据;
第二问:是对学生联系所学知识的考查,具体考查学生对造成海峡两岸不统一的历史原因的
认识,及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
第三问:相对比较开放,要求学生能从海峡两岸、人民、统一等角度谈认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进入21世纪,欧洲人的归属感变得更加强烈了,因为人们可以切身体验一种触摸得到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是指
A.欧元
B.欧共体
C.时装
D.欧盟宪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口袋里的欧洲”指的是欧元,2000年,欧元诞生,欧洲一体化进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故选A。BD项都是在21世纪之前出现的;C项明显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是1972年毛泽东主席接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照片,导致l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友好外交关系的直接因素是? (?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日民间友好往来的推动作用
C.美国在朝鲜和越南外交的失败
D.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松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二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谋求与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因此,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