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杨奎松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正常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一外交政策不再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不同,开始较多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走向务实;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选A。B项是在1955年,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消息虽然很快就通过一系列的渠道传到了乾隆末年的中国,但和当时欧洲的情形不同,这个消息并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的政治动荡。
材料二 这种“文化接受”的过程当始于19世纪9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这个过程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谈论过法国大革命的知识分子主要有王韬、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其中前两人的态度大同小异:王韬仅肯定君主立宪派,对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则大加贬斥;康有为则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祸,虽然它开启的是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性的民主潮流,但最好还是采取英国式的改良来顺应之以避免卷入法国式的革命漩涡。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王韬、康有为、谭嗣同分别属于什么派别?
(3)分析王韬、康有为对待法国大革命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当时中国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不可能形成反对封建制度的气候。
(2)王韬属于早期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属于19世纪末的维新派。
(3)他们都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但从小接受封建教育,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们不希望通过暴力的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只是希望封建势力能作些让步,进行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所以,他们否定了法国大革命。
本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第(1)问,要结合中国史和世界史来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人对法国大革命无动于衷,欧洲的封建主对大革命却恨之入骨。第(2)问比较简单,根据教材回答就可以了。第(3)问比较难,要根据维新派的特点来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面是《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给某位获奖者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它褒奖的是
A.钱学森
B.杨利伟
C.邓小平
D.袁隆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1972年2月27日,封冻二十余年的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中美签署了历史性的外交文件——《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材料二:2009年1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的美国前总统卡特。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30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中美两国是伙伴,不是对手,更不应是敌人。归根结底,只要双方牢牢把握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致力于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切实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台湾、涉藏、人权等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一定能持续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材料三:2009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奥巴马说,我们在会谈中再次确认,美中两国有许许多多的共同利益。未来美中会有更多合作。我想重申一个事实,美国人民对加强同中国的关系是非常有兴趣的。美中两国在经济、安全等许多全球问题上都可以合作,这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全世界。
这是就职仅十个月的奥巴马首次访问中国,也是他和胡锦涛七个多月内的第三次会晤。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6分)
(2)材料二指出:“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中美关系“新纪元”的理解。(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30年来的发展给我们留下的重要启示。(6分)
(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演变的国际背景。(6分)
参考答案:
(1)态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支持任何关于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办法;寻求美中关系正常发化,决定逐步从台湾撤走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6分)
(2)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的对抗,使两国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6分)
(3)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不但有利于两国人民,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虽然不同,但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只要妥善处理某些分歧,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健康发展。(6分)
(4)新中国成立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前,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末21世纪初,“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6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等信息可以看出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2)此题主要是考的是中美关系缓和化的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对于促进两国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都是有重要的影响。(3)中美两国都是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两国人民,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虽然不同,但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只要妥善处理某些分歧,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健康发展。(4)战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处于敌对阵营,两国关系也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缓和化并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取得巨大的进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自己的外交方针进行了重大的改变,90年代,冷战结束,两国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光宣间,有所谓追悼会着出焉。会必择广场,一切陈设或较设奠为简,来宾或可不致赙仪。”追悼会的程序大致是摇铃开会、报告开会宗旨、宣读祭文、鞠躬敬礼、演说、奏哀乐等。删繁就简是清末丧葬礼中最具新意的一个趋向。该“趋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西方风俗的影响
B.墨家节葬思想的影响
C.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D.封建迷信思想的弱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