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的艰难发展历程,从中展示了一代中国人经济强国之梦的诞生与毁灭。由此我们得出的认识是?
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一战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③“实业救国”的主张在当时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
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无法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题是民族工业发展,四个选项的表述都符合对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实行三通和探亲旅游;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汪辜会谈”)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所以,选D。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台湾海峡两岸只有一个中国,两岸同属炎黄子孙。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岸关系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的进展,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地深入,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出了表率。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体现该言论的是(?)
①发动玄武门之变②沿用科举考试制度③修订《唐律》?④实行均田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2分)儒家学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其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3分)
材料二?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2分)简要指出儒学能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主
要原因。(3分)
材料三?“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
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仁政”(3分)
(2)“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适应了西汉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和开拓统一事业的需要。(3分)
(3)宋代理学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2分)将“天理”
引入儒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及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孟子、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1)根据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可知。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特征。(2)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国家统一是天经地义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儒学在西汉汉武帝时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客观上要求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主观上儒家自身的自我完善两方面来考虑。(3)理学吸收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考虑,又把它们与传统儒学联系起来,构造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人们,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费正清认为:“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按此速度国民收入将每11年翻一番。”这一判断没能成为现实的原因包括(? )
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②大跃进运动?③“反右倾”斗争?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信息读取看。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②大跃进运动?③“反右倾”斗争?④“文化大革命”均影响着“1957年——1968年”间中国经济发展。使费正清的预言没能成为现实。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