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明治维新》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04 08:49:30 【

1、判断题  德川幕府统治日本时。国家的结构特点是
A.居民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B.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体制
C.幕府将军实际上掌握统治权
D.大名绝对服从天皇与将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要求的是国家的结构特点,也就是国家的政治结构组成特征,由此可以断定A C两项错误,它们是社会特征,而不是政治结构,D项表述与日本社会的史实不符,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日本幕府统治的特征,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形成对照,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体会明治维新时期给日本带来的巨大变革或产生的影响。这是从反面考查明治维新,希望能引起学生对此意图有所关注。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0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
(1)中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何表现?(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维新派(康有为)托古改制,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在变法诏令中没有体现;顽固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2)特点:明治政府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改变社会风俗。(4分)
效果:加速了日本近代化(或工业化)进程,但带有鲜明的封建主义色彩。(2分)


本题解析:
(1)联系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受传统束缚太深”指的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维新变法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和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如康有为托古改制;变法诏令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变法被顽固派镇压而失败等。
(2)第一小问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予以回答。第二小问实际上考查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很快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1分)
材料一 ?明治领导人预见到,这些新军队需要现代化经济为它们提供军需品。因此,他们通过发放津贴、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来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为了促进工业的发展,他们首先致力于金融机构、商品交易所、航运公司,铁路和电报线路的建设。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如纺织工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和造船业,因为后者是提供军需品所必不可少的。这些企业建成后,政府通常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行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政府扶持工业发展的措施,并据此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3分)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 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3分)
材料三?他们(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为自己去掠夺”的主要表现及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日本崛起对中国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政府建立样板企业;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将官营企业低价转让给资本家经营。(2分)侧重与军事有关的企业;加强政府的主导和保护(政府扶持)(任答一点得1分)
(2)保留天皇为首的旧体制; 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在军队宣扬武士道精神,保留军国主义传统。(3分)
(3)吞并琉球;侵占朝鲜;发动甲午战争等侵略中国。(任答两点得2分)日本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1分)
(4)学习西方要与本国国情结合;要和平崛起;(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及特点。实际上,第一小问属于基础性的题目,回答时要结合所学的维新内容与材料相对比分析回答。联系措施分析归纳特点,如从材料“明治领导人预见到,这些新军队需要现代化经济为它们提供军需品。……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如纺织工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和造船业,因为后者是提供军需品所必不可少的。这些企业建成后,政府通常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行业” 可归纳出其特点有:重视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2)本题实际上考查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即维新的保守方面。回答时要注意回顾教材所体现的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知识,同时联系材料“……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归纳总结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对外尤其是对中国和朝鲜等邻国所进行的侵略扩张。回答第一小问,注意联系日本对中朝侵略的史实回答。对于原因要从内外两个大的方面,结合政治、经济、军事及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解答。
(4)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对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认识及原因的正确总结。日本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对外侵略与扩张,日本的发展与强大是建立在亚洲国家尤其是中朝两国人民的血泪之上的,这是不可取的。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现在就是在这条路上继续向前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场、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种状况,它像洋葱头一样,剥开一片,剥开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
——《大国崛起》解说词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学习西方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日本文化没有“核”?(9分)


参考答案:
(1)表现:“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6分)
(2)原因:古代史上,日本曾经效仿中国隋唐,进行“大化改新”;(3分)明治维新以后,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吸收西方现代文明;(3分)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几乎完全融合,本民族的文化消失殆尽。(3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信息“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2)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历史上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如古代史上,日本曾经效仿中国隋唐,进行“大化改新”;近代史上,学习西方国家,进行明治维新。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74年,当时担任日本内务卿的大久保利通在其殖产兴业的建议书中写道:“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自工业物产之利,至水陆运输之便,凡属人民保护之要者,宜顾国之风俗,民之性情智识,制定方法,以为今日行政之基轴。其开成者保护之,未就者诱导之。……促进西洋技艺之推行,兴起劝业殖产之事。使事无一夫慢怠其业,国无一民不得其所,以之使入富足之境。人民殷富充足,国必随之富强,此必然之势,不俟智者后知也。果如此,直与诸强并驾齐驱,夫亦何难哉!”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日本史籍协会丛书,1927年版,第561~566页
材料二?李鸿章说“惟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万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他认为,“洋机器于耕织、刷币、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
李鸿章从兴办官督商办企业开始,倡言“商为承办,官为维持”,而且也确实采取了一些“维持”官督商办企业的措施。其中主要是借垫官款,减免税厘和申请专利特权等等。在中国主要民用产业的发生期,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对于这些产业的控制和扶持是互为表里的。而官督商办制度所固有的封建性,又大大便利了企业内官权的膨胀。所以,这种制度实质上又是一种封建势力对商办企业控制多于扶植的制度。
----《李鸿章的心态与洋务运动的得失》
(1)依据材料一概括大久保利通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7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李鸿章与大久保利通有哪些共识?在对待商办企业的问题上又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8分)


参考答案:(1)观点:殖产兴业是国家强盛的根本,政府应该大力扶植和保护民营企业(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影响: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植下日本掀起了兴办工业的热潮;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并不断吸收外来技术,其国际竞争力加强,并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出现了大资本家控制日本大部分近代企业的局面。(4分)
(2)共识: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强;大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国家应对民营企业(商办企业)提供帮助;(4分?回答出两点即可)
不同:大久保利通主张通过扶植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发展资本主义;而李鸿章则在扶植的同时加大对商办企业的控制,以巩固封建统治。(2分?表意正确即可)
影响:不利于民营(商办)企业的进一步壮大,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可以看出大久保利通主张通过国家的力量殖产兴业,发展经济。这种思想对日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兴起了殖产兴业的热潮,后来,日本政府把企业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大久保利通和李=李鸿章在发展工商业发面态度一致,但是对于商办的企业,二者的态度不一样,反映了阶级利益的不一致。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柏拉图和亚..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