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04 08:53:18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鲧(禹的父亲)筑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表明当时( ) A.宗法制逐步形成 B.分封制雏形形成 C.夏朝疆域基本固定 D.国家机器雏形产生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把握关键信息“鲧”,可知ABC三项均与时间不符合,选择D项,“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说明国家机器初步形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材料二: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3分)结合古代 91eXaM.org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 (4)通过对材料“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色。(3分) 印证: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完备的法 体系各具特色。(3分)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3)变化:由排斥到接受。(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6分) (4)启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或尊重各国优秀文明及其历史传统);加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待东西方文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只要论之有据,合乎情理,也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有关“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的专题内容。(1)“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可知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东亚、中亚各国;有材料中“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可见他眼中的世界史是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两人共同的地方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史是不同的地域性的。 (2)首先是增加了农作物的品种;根据“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得知改变了原来农产品结构;根据“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知,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3)关于态度,根据“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可见是排斥西学;根据“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可见是学习,效仿,变为接受。关于原因,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分条作答:首先是鸦片战争的打击下中国战败的刺激;其次是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模范作用;再次是19世界60年代中洋务运动的作用。 (4)启示是开放性思维能力的考察,可以分别从以上几个材料中得出,材料一说明不同的文明各有长处;材料二说明不同的文明通过交流和碰撞更会丰富自己的文明;材料三说明要善于吸收不同文明的长处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东西方文明·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与居民区隔开 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市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在宋代,②错误。草市是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的,③错误。故B是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材料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唐代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表现在时间的安排上比较严格,同时设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故选A。B项错误,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材料未体现;D现实西周实行的工商业政策。
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点评: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唐代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是在宋代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明清之际出现了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由陆路贸易转向海上贸易的因素有( )①外贸对象的变化 ②战乱 ③经济重心南移 ④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北方战乱使丝绸之路时续时断,经济重心南移和造船航海技术进步是发展海上贸易的重要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