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 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
①改进生产工具②精耕细作? ③推广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④扩大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趋势“脱胎换骨”。这里的“脱胎换骨”是指
A.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C.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D.彻底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欧洲的“脱胎换骨”是指
欧洲由单一的经济共同体向经济政治共同体迈进,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点评:在欧洲联合的原因中应该注意相关不同原因的区别: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但欧洲的联合本身即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一个显著标志。同时还应该仔细体会欧洲联合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B.《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书名《论语》和“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可知讲的是孔子,故A项本身是正确的;C项的“西学东渐”时期应为明末清初的那次西学东渐,时间上与题干中的1691年吻合,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也使得C项描述的状况具备可能性;B项可以直接从题干中解读出来。因此BCD均正确。此时期中国文化的外传主要是西方传教士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西方,而不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宣传。因此D错误,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转移剩余资本
B.享受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
C.可以转移环境污染
D.享受利益而不承担风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相互联系(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金流动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涵盖全球的经济整体,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而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因为其拥有优势的技术、资金、市场,所以ABC都对,但经济全球化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形成了全球经济的有机整体,各国经济依存性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会对发达国家产生重要影响,发达国家同样要承担风险,答案为D。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尤其是对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要全面准确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中,欧共体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
A.启动欧元?
B.共同市场?
C.共同的农业政策?
D.关税同盟的建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