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04 09:20:40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五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六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4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4分) (4)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6分) (5)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特征:与巫相近,重视仪式。(2分)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分)。 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2分)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2分)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2分) (4)“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4分) 进步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2分) (5)由加强君主权力到主张限制君主权力。(2分) 原因: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早期民主思想萌生。(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中“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指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 孔子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可以得出早期儒者的特征是:与巫相近,重视仪式。 (2)根据材料中“天子受命于天”可以得出:君权神授。根据“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可以得出:天人感应。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将皇权神化,并强调三纲五常,可以概括实质为: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以理解为顾炎武把“圣人语录”看作是儒学的根本不能舍弃,而宋代兴起的理学不是根本,可以舍弃。由此可以得出其对儒学的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便是: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4)材料五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而现在“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得出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在君主专制强化阻碍社会进步的形势下,其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是进步的: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5)材料二董仲舒神化皇权意在加强君主专制,而黄宗羲认为君臣平等,否定君主权威。因此可以把政治变化总结为:由加强君主权力到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根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条件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分析: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程朱理学和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 ,思想家要求摆脱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的学说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独立自主,这是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故④正确;老子属于道家,其思想的特征之一就是小国寡民,故①正确。②中所说的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主要是关于国家治理的,与“小国寡民”无关,故排除;③罗马是一个地跨大洲的大国,罗马法诞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庞大的罗马,正好与“小国寡民”相反,故排除。因此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老子的小国寡民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辩化验室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主流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家礼》”“进入生活世界”“生活中的实现”等关键信息可知,作者认为朱熹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在“严刑峻法”上主张相反的是
A.老子和荀子
B.孔子和韩非子
C.孔子和荀子
D.老子和韩非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而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因此选D。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百家争鸣部分要关注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中国古代的某一宗教,其经典不少是学习、模仿,甚至借用其他宗教经典的内容而成。《玉清经本地品》就是一例,如:品中述及元始天尊的十戒,第一戒,不得违弃父母师长,反逆不孝;第二戒,戒杀生。这个例子反映了
A.反映古代中国各种思想的融合
B.佛教取道教经典为本,增添儒家观念
C.道教取儒家经典为本,增添佛教观念
D.佛教取儒家经典为本,增添道教观念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品中述及元始天尊的十戒”道教思想;材料“不得违弃父母师长,反逆不孝”儒家思想;“戒杀生”是佛教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各种思想的相互融合。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各种思想的融合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