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出自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从材料“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可知,这位思想家发对暴政,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所以答案选C。A项是道家主张,B项是墨家主张,D是孔子主张,故全不选。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礼记》中说:“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看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这表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列举了君主惩罚的几种越礼行为,说明当时西周实行的礼乐制度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利于形成较统一的文化,所以答案选B;A项表述不恰当,因为当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C项持久性不正确,因为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周天子也不能管制;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华文明勃兴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基是在
A.夏商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其为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答案选B,A C D三项与百家争鸣运动运动的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的根源和思想文化现象的推动。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或原因;②“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文艺的“双百方针”的差异。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著名学者梁思成对于北京中轴线曾经赞美道:“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蕴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
这里所说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包涵
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②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③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 ④居中不偏的儒家思想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①②③④都是我国古代形成的有重要影响的传统文化,因此都属于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蕴含的传统文化,故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中外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如何调整、化解各种矛盾成为时代课题,许多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下列历史人物的思想中包含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的是 ( )
①韩非子 ②孟子 ③黄宗羲 ④卢梭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凡尔赛—华盛顿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