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1966年秋,红卫兵将辽宁朝阳地区凤凰山上寺卧佛洞内的辽代石雕炸毁,洞内三尊石佛和十八罗汉像被推倒、砸坏。对此行为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破坏了文物
B.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
C.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D.破坏了社会秩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材料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四?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1吨标准燃料所产生的GDP比较,我国为395.8美元,美国为2172.8美元,日本为5747.8美元,德国为4351.5美元,印度为1430美元,世界平均为2167美元。消耗同样的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我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单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研究表明,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
材料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宣传画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什么实践活动?结果如何?(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3分)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2分)
参考答案:(1)措施:实行“一五”计划;(1分)
意义: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分)
(2)实践:发动“大跃进”运动,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2分)
结果: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环境破坏等。(任意两点得2分)
(3)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或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或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3分)
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实现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挑战。(任意两点得2分)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选择工业化道路;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或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面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批准《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整顿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内容是
①调整?②改造?③跃进?④巩固?⑤充实?⑥提高
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面对1959年以来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因此选C。
点评:“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初步建立后的运行规章,从中不难得出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以下各项中,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化发展的特点的是
A.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
B.佛教空前盛行
C.北方各民族的生产经验得到了总结
D.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只要学生再认再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史实即能解决本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融合不断加强,这为此时期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音乐、舞蹈由于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传入与传统音乐舞蹈相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的色彩;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佛教空前盛行;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因此北方各族之间的交流频繁,北朝贾思勰就是在此基础上著述了《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从上分析可知,A、B、C三项符合历史事实但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应选择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