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关于下图票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B.反映了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C.说明当时社会的物资比较匮乏
D.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助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包括
①大众传媒的发展②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③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C.上海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81年1月1日实施的新《婚姻法》第一次把完全不带政治色彩的“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法理条件。这四个字迅速成为那个年代的社会流行语。这表明
[? ]
A.男女真正实现了平等
B.我国的民主法制取得了显著成就
C.婚姻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D.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