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1 02:11:17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在中外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 2009年7月10日至12日在长沙举行了“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吴伯雄演讲指出:“文化象阳光、空气、水一样自然,中华之本就是文化之本,中华子孙勿忘文化的重要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6分) (2)伏尔泰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汲取哪些营养?其目的是什么?(6分) (3)海峡两岸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这一问题有何现实意义?(3分)
参考答案: (1)主张:仁和礼(或治国、修身,或政治、个人修养)。原因: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阶级矛盾尖锐。 (2)营养:“民贵君轻”思想,用道德影响别人的思想。目的: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 (3)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两岸文化认同感;促进两岸的联系,促进祖国的早日统一。
本题解析:(1)首先翻译材料。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仲弓向老师请教如何行“仁”政。 孔子说:“出门如同见到贵人那样的敬重人民,使人民拥有有主人翁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创建一个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和平世界。”回答第一小问时只要能合理解读材料即可,第二小问重点分析西周的社会状况即可。 (2)首先要明确伏尔泰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开明君主专制,故与儒家的民本思想相契合。整理材料中孟子思想即可。第二个小问要通过阶级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伏尔泰代表法国的资产阶级,他的行为必然是为本阶级服务的。同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收到封建主义的阻碍,故伏尔泰要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天主教会。 (3)本题作答时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方面共同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另一方面从宗法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一角度可以得出共同传承文化有利于两岸同胞认祖归宗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从而利于两岸的团结。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孟的儒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的思想主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 ) A.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 B.清代前期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C.作者否定帝权的主张 D.作者反对盲从孔子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二千年以来……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占统治地位,A错误。“此其所以无是非也”,体现出压制下的畸形发展以及作者的不满, D正确。李贽是明末思想家,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应该是: A.Li Er B.Xun Kuang C.Meng Ke D.Zhuang Zhou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将考查学生历史知识与英语翻译结合起来,很有创意。翻译过来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要学生熟练掌握百家争鸣中各位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就很容易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荀子,即荀况。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况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克己复礼
D.经世致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宋代的时候,理学家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朱熹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其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题干材料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 B不合题意;C项是孔子的观点;D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主张。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宋史》中出现了一些人物名字,如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等。从中可以推测出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