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采用洋纱织布。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传统手工业重新崛起
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工业革命开始起步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阐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采用洋纱织布这一历史现象,首先这仍然是一种手工业劳动,排除B和C。仅凭采用洋纱织布无法说明A。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自然经济的变动和逐渐瓦解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由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该推论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说明顾炎武认为分封制的缺点是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的缺点是中央集权的集权程度太高。其与“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被通称为“朝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黄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材料二:《东西洋考》是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创办和主编的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设立新闻专栏……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1833年12月该刊第5期……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三: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邸报的功用。(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国在中国创办报刊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青年》创刊后中国报刊发展的新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7分)
(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报刊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5分)
参考答案:
(1)①邸报是传播政治信息的重要途径;②邸报是知识分子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③邸报是神话皇权、宣扬宫廷威仪的重要工具。(6分)
(2)时代背景:西方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晚期,仍然停留于封闭的古代社会。(2分。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总分不得超过2分)
特点:①借重中国传统文化习俗;②以传播经济信息、科学文化为主;③形式内容与中国传统报刊相比有较大突破。(6分)
(3)新特点:民办;版式活泼;宣传改造中国传统的学说;报刊种类多;发行量大。(3分。任意答对三点可以得3分,总分不利超过3分)
原因简析:①辛亥革命后,中央集权的政治控制相对减弱;②辛亥革命失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③救亡图存的形势仍然严峻;④通过西方近80年的冲击和自强奋斗,民族民主意识更加觉醒。(4分。没有简析,相应扣分)
(4)认识:①报刊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②报刊业的发展是文明交汇的结果,也是沟通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5分。如若考生答的是具体“认识”,如对某具体革命运动或社会改革的影响等,只要论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以报刊业的发展为载体,记述了从古至今报刊业发展的情况。(1)本题是根据材料概括,答案就在材料中,较容易。由材料“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可知邸报是发布政令的工具;根据“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判断也可帮助知识分子研究时政;由“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可知邸报主要宣传的是皇帝和皇家的作为,神话了皇权。
(2)根据时间1833可知是鸦片战争前,西方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文明的扩展。这是国际背景;国内是清朝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闭目塞听。得出背景。关于特点:从“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可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总之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不同于传统中国报刊。
(3)“陈独秀主办”说明是民间办报非政府行为;“编排更为科学活泼”;“六百二十八种、十万份”说明数量大;商办《申报》、《新闻报》等等说明种类繁多.“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说明内容新颖;“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关于原因,主观方面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客观上是北洋政府舆论控制的减弱。根本元因是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4)关于关系的阐述,报刊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报刊业的发展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沟通的结果,它的发展又将推动东西方文明的进一步共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某节历史课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秦皇帝:“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是有不合理之处,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在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处理。
宋太祖:大臣站在他周围议事,宰相先向皇帝汇报一些行政事务,征求皇帝的处理意见;然后计相汇报国家的财政状况,讨论一些诸如税收等情况,恭请皇帝定夺。其他大臣则在一旁恭听。
回答:
(1)剧本反映了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
(2)从秦至宋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发展趋势?
(3)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说一说你的看法如何?
参考答案:(1)秦朝是“三公”制度,唐朝是三省六部制。
(2)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第一种看法:主要是积极的。因为这种制度有利于全国的统一;有利于水利的兴修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第二种看法:主要是消极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皇权至上容易造成暴政和腐败,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集权容易使阶级矛盾激化,造成社会动荡,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的设计思路是利用秦唐宋三个朝代的集权措施为依据设计三个剧本情景,旨在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及演变的规律。第(1)(2)问的难度不大,第(3)问要求谈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属于能力考查型设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应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辨证的观点来分析。任何事物的积极作用都是相对的,都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积极作用,他始终回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需要。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古代一位思想家在回答友人的问题时说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