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国家的改革明显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是
①英国的“清教徒”运动? 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④戊戌变法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受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受田在当时的作用。(6分)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分)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8分)
3、判断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则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4、判断题 商鞅变法的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
①连坐法的推行?②轻罪重罚?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判断题 (15分)
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
——摘自《历史千年》“商鞅变法”
材料二 1871年(明治4年),在萨、长、土三藩合作下,调集一万兵力于东京,并由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掌握政府中枢,而后召集在京的各藩知事,命令废藩。……同年11月,实行所谓改置府县,对府县进行统一、废除、合计共设三府七十二县。……伊藤博文曾说:“欧洲废除封建制度需要进行长时期的战争,而日本滴血未流、一弹未发就废除了封建制度。”
——摘自《日本近代史.近代国家的建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概括商鞅“行县制”的社会背景,并指出“行县制”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伊藤博文的观点。(5分)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共同影响。(2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