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助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下方《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反映了

A.中国社会对西方知识的需求增加
B.西书翻译总量明显增加
C.人文类西书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小
D.科学类西书翻译数量的增长比人文类更快
3、判断题 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4、选择题 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僭侈,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②通商口岸的开设③民主政权的建立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5、判断题 1904年9月15日《大公报》报道一种社会现象假如女儿不缠足,不能定亲这不是把孩子害了吗?等着外间改的多了,咱们再改。该现象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
A、废止缠足运动在20世纪初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B、国人并未普遍接受近代文明
C、陋习收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全废除的
D、当时政府没有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