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山东省烟台市2009届高三上学期学段检测,历史,11)1961年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的宣言指出:“……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是构成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尝试。……与会国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办法。”这次国际会议是(?)?
A.联合国成立大会
B.日内瓦国际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2、判断题 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判断题 一同学对中国外交史很感兴趣,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的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史上,既展现了中国国力的变化,又突出了中国领导人睿智骁勇的外交魅力。如果他要撰写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史,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拟定的标题可能有
A.《求同之旅》《分道扬镳》《破冰之旅》《友谊之旅》
B.《盟约之旅》《再次较量》《峰回路转》《破冰之旅》
C.《盟约之旅》《扬眉吐气》《融冰之旅》《迎新之旅》
D.《破冰之旅》《扬眉吐气》《融冰之旅》《迎新之旅》
4、判断题
某中学生读了下面的漫画后得出以下认识,你认为不准确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
C.表明当时经济建设追求高速度
D.“一五”计划全面展开
5、判断题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使人类的脚步第一次从一个大陆跨到了另一个大陆,实现了汤因比所说的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人类对地球有了真实的了解,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因此,没有地理大发现就不会具有经济全球化萌生的前提条件。?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
材料二: 世界性网络,从18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虽然从地理范围上看,它只是稍稍有所扩展而已,但是交往的规模和速度却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这主要是由来自技术的——还有政治的——各种变革所使然。?
——(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材料三: 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那些自给自足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似乎最具有安然渡过难关的能力。意大利所遭受的损失就要小于其他国家,苏联似乎也是如此。?
——(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地理大发现对经济全球化影响。(8分)
(2)世界性网络,除了18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之外,在1990年之后也明显地更加紧密。请从“技术的”和“政治的”方面说明这两个时间节点世界性网络更加紧密的原因。(8分)
(3)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哪些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二战后初期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重建全球化并对这些措施进行简要评价。(10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