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 16.38公斤),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这是为了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
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
C.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
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由时间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粮食税的降低是缓和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BC是斯大林时期。A与题干无关。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1956年7月14日毛泽东亲自命名的“解放”牌汽车驶出总装线。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建设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并重
D.优先发展高科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1956”年的时间信息把握时代背景,汽车产业应属于重工业部分,而毛泽东亲自命名,说明国家政府对重工业的重视,因此,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B项与A项是相对立,经前面分析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50年代,我国科技水平低,D项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故选A。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原因是:
(1)从历史因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外部经验看,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率先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人是
A.勃列日涅夫
B.斯大林
C.戈尔巴乔夫
D.赫鲁晓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的干扰项是B项。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建立者,应排除。赫鲁晓夫率先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说明( )
A.苏俄的社会性质要求国家控制经济
B.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要求实行新政策
C.农民的态度决定了国家的主要方针
D.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市场因素存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给出了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实际上要求选择变化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国家控制经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运用商品、货币的作用发展社会经济,A项错误。联系教材,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农民的态度都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他们只能是国家政策调整的其中一方面因素,而不是全部,BD两项说法都太绝对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合和平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才进行政策调整,答案为D。
考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分清主次原因,并且会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